藥品和保健食品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密不可分的,但好多人都誤把保健食品和藥品混為一體,認為食用保健食品就能達到藥品的功效,藥品和保健食品具體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從藥品和保健食品對人體的作用,藥品和保健食品的區別,藥品和保健食品之間的關系等幾個方面為大家介紹保健食品、食品和藥品三者之間的區別。
藥品對身體來說是一種異物,而保健食品卻基本上是原本就存在于人體內或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某種成分。換個說法,人體很難因為某種藥品不足而患病,但卻可能因為長期缺乏某種營養物質而引起一些身體不適的癥狀。由此可知,多數藥品是人體患病之后用來治療的工具,而保健食品則可以幫助身體不生病或者在健康的維持及促進上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藥品能夠直接抑制或攻擊病因或病狀,最常見的就是退燒或是降血壓、血糖等對癥療法;而保健食品則是以調整機體功能、使機體的代謝系統保持平衡或是讓血液循環順暢等等,幫助身體用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應對疾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對藥品的定義:藥品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并規定有適應證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而保健食品的使用不得作為治療疾病用途,否則就是違法。比如說同樣是“維生素E”,如果用于“藥品”時,則能以“消除疲勞、保護心臟、減輕皺紋或雀斑”等來表示其功效;但當其用作“保健食品”的某種成分時,則只能是“食品”,所以絕對不能宣稱“對××有效”或是“可預防××”。
國家之所以會進行這樣嚴格的規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費者信賴的問題。由于我國規定處方藥品不能進行大眾媒體廣告宣傳,并且制造及售賣藥品必須經過國家嚴格審查后才能得到批準。而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所以會比藥品更加容易進行生產制造、售賣,并且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如果允許保健食品標識其具有某種療效,那么有可能被消費者誤認為是藥品,從而過分依賴保健食品,可能貽誤了接受正規科學醫療的機會。
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功效的食品。保健食品一般有規定的食用量及特定的食用范圍??梢月暦Q具有調節機體功能、預防某些特定疾病的發生或能夠改善體質的作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僅通過口服使用,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是可供人類食用或飲用的物質,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煙草或只作藥品用的物質。食品的應用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能量和營養成分,不強調特定的功能,沒有服用量的要求,無特定的食用范圍。
藥品:是針對某種癥狀或病癥,作為治療疾病用的化學制品。利用天然或化學合成原料,且必須經過法定的臨床實驗與分析研究,采用嚴格的工業化程序制成,一般來說并不適合長期或大量服用,甚至存在各種藥物的不良反應。此外,保健食品僅口服使用,而藥品可以注射、涂抹等方法使用。
食品是人體每天必需的物質,食物最基本的功能是構成人體基本組織,供給人體活動所需熱量,以及補給機體內營養物質。此外,食物通過其特有的味道、口感,還讓人們享受到美食的樂趣。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擔當著“調節機體狀態”的角色。
譬如蘋果,它可以為人體補充維生素C、糖類等營養物質,可以讓人們享受到它的酸甜滋味及特有的香氣,蘋果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果膠)可以調整腸內環境、預防便秘,另外配合鉀離子的功能,還能降低膽固醇及血壓。其中,果膠的作用就是蘋果的“保健作用”。
隨著現代營養學對食物成分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搞清楚了食物中何種成分具有何種作用,并可將某種成分應用到保健食品的研制開發中。
保健食品,源于美國的“Dietary Supplement”,也就是“膳食補充劑”或“健康輔助食品”的意思。如果直譯,“supplement”則是添加或是補充的意思,特別是補充不足或補足欠缺的含義。由此可知,“Dietary Supplement”常有補足日常膳食攝入不足的營養物質之意。
2005年我國在施行《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中將保健食品定義為: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16年2月26日發布《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保健食品注冊管理,以及首次進口的屬于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保健食品備案管理,并指導監督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承擔的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相關工作。根據原衛生部頒布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獲得《保健食品批準證書》的食品準許使用衛生部規定的保健食品標志,標志為天藍色,為帽形,業界俗稱“藍帽子”。
現代社會,城市中的人們已經很難發生過去常見的如壞血病、腳氣病、大脖子病等營養缺乏病了,大多數人都處于飽食狀態,除非極度偏食或者需求量增加很多才可能出現營養素缺乏的表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了。事實上,總熱量相對過剩,而必需微量營養物質不足的現狀已經嚴重影響了現代人的飲食結構。換句話說,目前我們并不容易出現某一種營養素的絕對性缺乏,但是卻容易發生相對性欠缺。長期如此最終對人體健康仍會產生不良影響。
如今我們常會聽一些上了年歲的人說現在的菜都沒有小時候的那種“純正”味道了,本來是人工種植為主的農業變成了機械化作業;為了增加產量,大量甚至過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溫室栽培的技術讓四季的蔬菜都能同時出現在餐桌上;為了讓食物的顏色及形狀更加鮮艷和漂亮,人們開始使用一些食用色素或藥物;打破生物原有的繁殖規律,為促進早熟而開始使用各種激素類藥物。